一.加強文化建設,彰顯實踐理念 1、顯性的校園文化建設—校園十大景點的創建及“小農夫”實踐基地 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設立了學校十大景點,分別是:校風校訓石、五環石、滴水穿石、翠園(竹簡)、鐵杵成針、諧苑石刻、日晷、開物亭、浩瀚池、思源潭。每處景點,學校前期都廣泛征詢老師、家長及學生的綜合意見,為景點做創意、起名字并賦予文化詮釋。學校的校園文化在一個主線脈絡下,各自彰顯魅力。 2、隱性的校園文化建設——師生精神文明建設 校園文化氛圍包括反映人們精神面貌的許多因素,要建設好這種心理環境,一靠校長帶領好領導班子成員,二靠教師骨干的培養,三靠正確輿論的導向,四靠各項規章制度的健全。學校制定了全年度培育計劃以及相關主題活動?!拔覟楹诵膬r值觀代言”、“八禮四儀微課”、“足球嘉年華”、“拾級而上——慶六一文藝演出暨表彰活動”、“尋訪紅色足跡”、“銘記歷史 振興中華”等系列活動,在校園內踐行“24字”核心價值觀。 3、建構實踐性教育文化的舉措 為了打造活力課堂,學校在實踐性教育的主題引領下,定期邀請了相關課程專家來校講座,指導教師論文撰寫,提升教師的教科研水平。省“十二五”自籌課題——《彰顯兒童實踐性精神的研究》已順利結題。學校已經形成獨特的、突出兒童實踐性的校園文化以及彰顯兒童實踐精神的課程建設。 二.穩抓教學常規,打造綠色教學質量 一年來,學校對常規工作常抓不懈,定期小結反思,做到了高標準、嚴要求,建立了良好的教學秩序。 1、加強教學常規精細化管理,明確各項工作細則要求。 2、加大教學常規的檢查、監督和管理力度。 3、加強畢業班工作。學校加強了對畢業班工作的領導和管理,有針對性地制訂了畢業班的工作目標、措施。定期召開畢業班教師的座談會、交流會。在日常教學中實現教育思想共享,教育資源共享,認真做好培優轉差工作。畢業班工作始終抓住課堂教學這一關鍵環節,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上下功夫,形成向課堂要質量的教學研究文化,積極探索有效教學之策。 三、增強隊伍建設,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1、以“三制”為導向,抓好校本培訓,提升教師內在張力。 一是采取“雙軌制”,整體提升教師水平。二是采取“研究制”,培養學校特色教師。即聘請科研專家參與學校課題研究,通過課題研究培養學校特色教師。三是采取“導師制”,培養學校品牌教師。即聘請教育名師定期來校指導,打造校內名師。 2、抓實教師師德師風與職業道德建設,弘揚校園正能量。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,以師德建設為重點,建設學有專攻教有特長的特色教師隊伍,樹師德典型。倡導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,征集我校教師愛心故事若干例。積極配合教育局開展“跨校結對”“教師流動交流”等工作,進一步縮小校際差距,促進教師隊伍均衡發展。 四、拓寬德育途徑,深化學生養成教育 學校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,實現德育工作生活化、系列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。通過德育工作的強化,學校校風好、班風正、學風濃,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得到了提高,養成了良好的習慣。 1、注重全員德育。不僅讓學校各部門都共同參與德育管理,還大力倡導學生能自主管理,自我小結。 學校注重班主任工作的創新,在班主任研修時能及時分享好做法好經驗,鼓勵班主任老師創新工作思路,放手管理,科學管理,讓班隊建設更加有品質。 2、以實踐活動促德育提升。組織師生觀看大閱兵、國家公祭日活動直播,培養學生愛國信念。 3、整合社區資源促特色中隊建設。打造少先隊品牌,創建“特色中隊”和“英雄中隊”是學校少先隊抓好組織建設的一種方式。 4、加強基地建設,拓寬德育途徑。與科技館、街道、社區聯合開展實踐活動,豐富孩子的假期生活;通過家長學校開展講座等活動,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,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,努力營造了學校、家庭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圍。 五、制定課程規劃,深入推進課程改革 結合區“新三學”教育理念,學校在“理解學生 支持學習 提升學力”等方面也做出了一點成績。 1、落實彰顯兒童實踐精神的課程 學校制定出了以“實踐”為主題的彰顯兒童實踐精神的課程規劃綱要。在實踐性課堂創設情境下,學校依托“小農夫”實踐園,從語數外體藝科等多門學科出發,打造特色文化精品課程。 2、繼續打造教師品牌項目建設 學校重視教師的特色發展,聘請教科研專家宋寧老師定期進行指導,確定將以品牌項目來引領教師團隊的發展,充分挖掘青年教師的潛在能量,引領青年教師分批次進行專業成長規劃,目前學校已經在醞釀第二批品牌創意行動項目,涉及全學科,有十多位老師參與其中。 3、課程改革亮點項目----大綜合俱樂部課程、小院士課程 大綜合俱樂部是學校學生的自主選修課程,深受孩子喜愛。2015年下半年學校和社會公益社團組織嘗試合作管理項目。小院士課程是學校與南京理工大學取得官方合作認可的項目,未來將從探秘科技、生活中的化學、田園里的文學、數學中的研究小課題等方面來開設課程,給孩子一個充滿童趣和想象力的校園生活。 |